Референции

林温霜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莫云译者痴,当解其中味

—— 怀念韩裴


 
已经记不起我与韩裴是如何认识,通过谁加了微信,第一次在哪里见面了。好像一切都了无痕迹,却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2016年,我参与并见证了外语教学与出版社在保加利亚东西方出版社的“中国主题编辑部”的设立,韩裴担任主编。2017年,韩裴应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邀请,来华开展“国外知名学者讲堂”项目交流。那是一段我与韩裴面对面交流,碰撞翻译思想,规划未来合作的最宝贵时光。本来约好每隔一两年就互访一次,或者我赴保,或者他来华。但后来因为琐事缠身,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能够实现那美好的约定。再后来,2022年初的那个早晨,惊闻噩耗,从此天人永隔,再不能暂时抛却凡尘,与他一道,在古老的文字间发掘不同角落的人类在“同”与“异”之间的美好。
韩裴翻译出版了多部古代和近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三十六计》、《红楼梦》(一至四卷)、《七侠五义》、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徐志摩诗选》、莫言的《生死疲劳》等,并将《诗经》、《陶渊明选集》、《三国演义》等列入翻译出版计划。韩裴的译作,我读过很多。但读的最精的仍要属《红楼梦》保译本。我本人也是个“红迷”,从小到大深深浅浅地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但要说咀嚼书中有关文化、习俗、人物细节,还是在读了韩裴译本之后才开始做的事情。每次韩裴来华,都要去赴一场艺术研究院的约,与胡文彬、张庆善、孙伟科等红学家,有时还有87版贾宝玉欧阳奋强等“红楼梦中人”把酒言欢,谈古论今。每次去,他都会叫上我,让我得以在“追梦”、“论梦”的虚幻与现实间,进入红学的殿堂。
暂且收起对挚友故去的怅惘、错愕和惋惜、怀念,以一种韩裴最看重的方式——阅读、研究并评价他的译品,来表达我对韩裴之于翻译、之于中保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看法。
韩裴是保加利亚著名翻译家、汉学家,除中文外,还通晓英语、俄语、罗马尼亚语和教会斯拉夫语(古典语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译介。他出生在保加利亚,深受基督教(东正教)文化影响,早年曾在修道院做过修士,整理教会斯拉夫语典籍。西方文化是他的母语文化,但他自小就对东方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成年后选择就读索非亚大学汉语专业,加之个人天赋异禀且刻苦钻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和研究。这一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价值判断,并决定着他的翻译策略。韩裴在接受我的书面访谈中,充分阐述了他对两种文化之间不对等和差异性问题的处置策略,可概括为三点:1)“欧洲思维”是在中国古代经典翻译中最有害的成分之一,要想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文本,需对中国作者的思维方式予以充分信任,而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不信任。2)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从他自己的文化中走出来,被作者引着迁移到作者所在的文化场域,听从并接受作者用母语讲述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未尽之意,再原路返回,用译者的母语向读者和盘托出。3)对于无法译为保语的中国文化元素,一般采用音译加脚注释义法,让这些文化符号发声并与读者对话。韩裴的翻译观,追求的是将源语文化中小至符号和意象,大到价值和精神,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尊重并保留其文化的异质性,以此构建文化间的沟通态势。
中国和保加利亚分属不同的文化圈,文化内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保汉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还要有双文化、跨文化的知识背景,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所携带的文化传统、民族意识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保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如何传递并保留特性和异质性,便是韩裴在翻译中文化价值偏好的体现。
从翻译的策略看,韩裴更大程度地以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和审美内涵为目的,维护原著及其文化价值的中心地位。在此过程中,译者也在关照读者的审美需求,尤其在文体选择上发挥着作为译者的创造性。为更大程度地保留《红楼梦》的诗学风格,译文经常使用古保加利亚语(即教会斯拉夫语)语汇及民间用语,竭力为读者构建一个诗意的、历时性的阅读语境。“把这些中世纪的书面语汇用到《红楼梦》的翻译中,为的就是在语言上更靠近原著的时代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18世纪……《红楼梦》中的文言文只有通过使用华丽的古保加利亚语言才能恰如其分的呈现。这样的高雅是一般读者难以企及的,但这恰恰是同水平高度的中国文学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保译本在原著根植的中国文化导向的基础上,注重弥合因差异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和接受障碍,于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之间搭建一种无形的平衡。韩裴尽可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干预,但也并不完全放弃母语文化对表达习惯的影响,向读者呈现了一部保留了原作语言、文化意象和诗学风格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说,译本是打破东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桎梏,努力构建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平等对话的态势上所做的成功尝试。译本大胆又完整地呈现出有差异的文化形态,将其置于与目的语文化对话沟通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国文化价值在保加利亚文化场域的播撒。
韩裴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含菁咀华,汲取着国内红学研究的最新鲜的营养。他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文字转化方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维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翻译方法策略的驾驭,而是在他的两个文化“容器”中自然地溢出,溢出文化意象,溢出人情世故,溢出思维习惯……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承载的是他几十年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深耕、尊重和无数个冥思苦想、遍查典籍的执着。
作为中保文字的翻译者,韩裴是成功的。作为文化之桥的架设者,韩裴是伟大的。
 
 
林温霜
2022年8月7日
于北京郦城